过去9月,自主汽车品牌创造了新的历史,市场份额超过50%。根据乘客协会发布的乘用车销售数据,9月份自主品牌批发量市场份额达到50.4%,比去年同期增长2.6个百分点。1-9月,自主品牌累计份额达到48%,同比增长5.3个百分点。
今年4月,自主汽车品牌批发销售份额一度超过50%,达到57.7%。但当时的行业背景是,上海和长春两大汽车城镇都受到了疫情的冲击,如一汽大众、一汽丰田、上汽大众、上汽通用等。自主品牌获得高份额“成色”不足。
9月是汽车市场的传统“金九银十”在销售旺季,自主品牌仍能夺得整个汽车市场的一半,具有很强的指标意义。
经过十年的时间线延长,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从未达到50%,但多年来一直徘徊在40%的水平线上。2017年后连续十多个月,股份持续下跌,几次跌破40%,创下黑暗时刻。
20155年到2017年,得益于SUV细分市场走热,自主品牌迅速抢占市场,到2017年份额达到44%的高点。此后,随着细分市场的走热,自主品牌迅速抢占市场。SUV热潮退却,独立品牌市场份额下降。直到2020年,独立品牌份额才开始第二波上升。但这次的速度和强度远远超过了前一次。
“在疫情的影响下,企业的敏感反应和快速行动非常重要。相对而言,独立品牌在决策速度、行动力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推出新产品、供应链控制能力、成本控制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,将危机转化为机遇,扩大市场份额。同时,近年来,独立品牌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的持续高投资,逐渐呈现出积累的后发优势。”高级汽车分析师梅松林告诉记者。
此消彼长。与自主汽车品牌份额的提升相对应的是,德、日、美等强势合资品牌的份额不断被侵蚀。“落后挨打”到“强势反攻”自主品牌命运转变的因素是什么?超过50%份额的分界线后,自主品牌的后劲有多大?
新能源汽车成为最大功臣
自主品牌提升市场份额,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。
数据显示,今年9月,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达到61.1万辆,同比增长82.9%;1-9月,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额达到387.7万辆,同比增长113.2%。新能源汽车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乘用车的整体增长率。
自主品牌是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军。数据显示,9月份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零售份额为67%,同比增长9.2个百分点;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份额仅为5.7%,同比下降3.3个百分点;新势力份额为14.6%,同比下降2.9个百分点;特斯拉份额为12.7%,下降2.9个百分点。
如果新势力大致被视为自主品牌,9月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占81.6%。换句话说,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量基本上是由自主品牌贡献的。
在9月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榜上,前15名中有13家是自主品牌汽车公司,另外两家是特斯拉和一汽大众。其中,比亚迪单月销量超过20万辆,上汽通用五菱、吉利、广汽埃安、长安、上汽乘用车、奇瑞新能源汽车月销量超过2万辆。
在渗透率方面,9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为31.8%,比2021年9月21.1%高出11个百分点。其中,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55.2%,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4.2%。
除了新能源汽车的帮助外,独立品牌市场份额的提高还与自身技术质量和品牌声誉的提高有关。在过去的两三年里,独立汽车公司推出了一些中高端新品牌,与合资品牌展开了积极的竞争,一些高端新能源品牌与传统豪华车竞争。这些新品牌都使用了最先进、最前沿的技术。从价格发展曲线来看,独立品牌已从过去的10万元攀升到目前的30万元或40万元,身份已经从过去的10万元攀升到30万元。“低端”向奢华挺进。
另一个重要的增长引擎是出口。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,2022年1月至9月,中国汽车企业出口汽车211.7万辆,同比增长55.5%,超过去年全年出口量。目前,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。中国出口海外汽车自然包括一些合资品牌和外资独资品牌,但主力军仍由自主品牌贡献。
目前,汽车市场仍受到疫情、供应链供应中断的干扰,行业产销结构仍在发生变化。对于主要汽车集团来说,独立品牌通常比合资品牌更优先获得资源,这实际上是独立品牌份额的另一大提升“运气”性因素。“9月份,本田等合资品牌受零部件供应进展影响较大,销量下降30%。”在最近的产销数据分析会上,乘联秘书长崔东树说。